2019.02.01
糧倉爆滿 農委會: 多的米規畫做成果糖、生質塑膠
農委會農糧署表示,對於盛產的米糧,會進行外銷;也嘗試與研究單位合作,做果糖、以及生質塑膠,增加稻米除了食用以外的用途;此外,至於農委會推行的對地補貼政策,未來也會有所調整修正,希望應該是好的品質的稻穀才能繳交,鼓勵農民提升稻米品質,不是隨意把品質較差的稻穀賣給政府。
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,除了努力找尋國際市場,把台灣稻米外銷以外,也與牧草協會、農委會畜試所,把一些青割稻米做成青芻料(畜牧飼料),讓畜牧業者嘗試看看;他表示,公糧量很多,未來也有幾個用途,包括可以做果糖,果糖的來源是澱粉,澱粉與其要使用玉米做成果糖,不如使用稻米。
莊老達說,也規畫與核能研究所合作,以稻米為原料,做PLA聚乳酸,也就是生質塑膠,比如現在政策提倡減塑,這種生質塑膠就能做成保鮮膜,是生物可分解的,不會有環境負擔;甚至可做高價值的手術用骨釘等醫材,過去這種聚乳酸都是從國外進口,現在核研所有這類技術,可嘗試與業者合作,開拓稻米新的可能,在國內稻米產業結構未調整改變前,這如果成功,將可紓解存糧壓力。
他表示,對地綠色環境給付也要做些修正,直接給付應該不是無條件的直接給付,當初要讓農民生產好的稻穀賣到市場去,未來將調整直接給付政策,要稻米專區,生產有機,或有農產品生產履歷,這些真正讓稻米品質提升的稻穀,才是直接給付的目的,不是農民甚麼都沒有改變,政府就會付你錢,這點將做檢討,未來也會經過全國說明會,讓農民理解。
莊老達表示,107年天氣大好,一期稻作收成產量比以往增加15%以上,造成稻穀價格低的原因有很多,並非只有對地綠色環境給付,且他建議要多看起年的成果,這樣會比較公允;但因為107年產量增,農民看待的是總收益,整體來說,107年總收益是增加的,未來也會持續導入保險制度,讓農民收益不會受到榖價高低波動影響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351519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