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.12.03
圓一個生活態度 青年上班族成稻農只靠預購賣米
39歲青農莊登傑在彰化芬園鄉種植1甲多的稻田,為確保銷售穩定,每一期稻作在插秧時開放民眾預購,但種植無毒稻產量不及慣行稻作,遭許多鄰居老農質疑,但4年多來秉持信念,推廣不施肥、不用藥的種植方式,莊登傑說,務農讓他始終維持學習動力,投入農業無怨無悔。
莊登傑在芬園鄉長大,曾做過業務也在社福單位服務,5年多前辭去工作,兼職做居服員,也開始在自家果園種水果,農業素人的他起初投入許多成本整地、添購設備,卻因規模受限決定轉種稻,但他非農二代,找地耕作是最大困難,他說,老地主質疑年輕人種稻「沒賺頭」,無法簽長約,也擔心不用藥讓雜草叢生危害周邊農田,陸續接觸了10多人才租到第一塊地。
莊登傑以無毒方式種稻,控制水位抑制福壽螺生長,在稻田裡花最多時間是拔草,家人起初不贊同他務農,但歷經多年也未再阻攔,他說,不想當朝九晚五的上班族,這樣的田園生活是他所嚮往,時間調配彈性,與世無爭覺得很自在。
因資金有限,莊登傑種稻之初發起「冒險吃好米」活動,透過社群募集100名股東、每人1000元,達到10萬元開始種稻,如今種到第9期稻作,每期約可產30噸米,在插秧時開始接受消費者預購,1公斤150元,但顧客來來去去流動大,曾經有一期剩7、800公斤稻米賣不出去,整批送往校園推廣,最近又發現病蟲害嚴重,損失了約2分多地的收成,挑戰仍接連而來。
莊登傑表示,一年2期稻作約可以有50萬元收入,從耕種到銷售都是自己來,長時間包裝手部韌帶受傷,人力有限下在行銷推廣也無法面面俱到,雖有人建議他應種植高經濟價值的作物,但他認為貸款務農,被錢追著跑的模式並不是想要的生活,始終維持小面積種稻。
芬園農會總幹事黃翊愷說,莊登傑長期以來都是以網路行銷,建議他可以參加農會帶隊的市集銷售活動,親自將好的產品介紹給消費者,讓民眾更有感。
黃翊愷佩服莊登傑堅持以高品質食材製作農產品,建議他應該也要有公部門產銷履歷的認證,才能說服更多消費者購買他的產品,政府現在提供農機具、溫網室搭設補助,都是希望減輕務農者負擔。


參考資料: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12524/50351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