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.03.31
內容提供/信傳媒 文/郭怡君
國人食米量與20年前相差甚遠
農糧署指出,全臺種植稻米面積目前約27萬公頃,一期作17萬,二期10萬,每年稻米產量約140至150萬噸,食用量約120萬噸,約2、30多萬噸拿去做加工品等。105年至107年雖有小幅度的上漲,但仍與民國70年每人每年食米量的90公斤相差甚遠。
仰賴進口的小麥量逐年上升,國產稻米則是供過於求,107年小麥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量為38公斤,而稻米食米量則為45.6公斤,眼看近幾年稻米跟小麥的食用量就有可能會出現死亡交叉。
臺灣食米量下降,主要是生活型態改變、食物多樣化、外食人口增加、選擇性多,對比過去鄉下,多以務農為主,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與熱量,吃米才有體力工作。早期臺灣住民以米食為主,而麵粉製成的糕、餅,只會被當作點心。
食米量減少與減肥主流低醣飲食有關
食米量減少也跟近年減肥主流以低醣飲食有關,對於進行生酮或低醣飲食及正在減重的人,控制攝取澱粉量為一大要點,也因此比起食用米飯,更會選擇用其他食材如:花椰菜、地瓜、紫薯等等取代米。甚至港星鄭秀文日前在Instagram自爆,維持身材的祕訣是,20年來完全不吃白飯。
儘管政府努力推廣米食,但國人似乎不太買單。雖然很多人都認為米是長胖的兇手,不過數據顯示,全世界最瘦的是愛吃米飯的日本人,肥胖率僅有4%。日本人一日三餐米飯、壽司、便當、蓋澆飯,寧可無肉也不可無米。
今年國內稻米供過於求,國內水稻近年更超產20萬噸。農委會近2年積極拓展稻米外銷,到10月止,我國稻米外銷達7萬3120噸、銷往中國3萬多噸,其他如海地、美國、菲律賓、吉里巴斯等國進口量都超過2500百噸。而在2015~2016年外銷爆量則是因為澳洲乾旱產米不足,長期向澳洲買米的巴布亞紐幾內亞轉單向臺灣購買約12萬噸為特例。
在飲食習慣漸漸的西化後,麩質過敏也成為國人探討的健康議題,其為在小麥、大麥和黑麥等穀物中內涵的蛋白質,因此無麩質飲食的討論也漸漸增加。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,以健康層面來看,其實吃好的米是很好的選擇,沒麩質,不會引起過敏,吸油性低,更健康,希望國人能多選擇臺灣米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agriharvest.tw/?p=11577